集装箱化:
从古老的双耳瓶到全球航运
使用集装箱运输产品的想法由来已久。古希腊人使用密封花瓶(或称双耳细颈罐)来运输油或葡萄酒。后来的文明则使用大型行李箱将贵重物品装上帆船。但集装箱化是现代现象,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如今,集装箱在公路上拖曳或通过长长的火车运输,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全球集装箱运输兴起的趋势是集装箱船舶尺寸的增大。有人曾有力地论证,集装箱船及其与陆上运输系统的无缝衔接,是全球化的关键要素。集装箱运输革命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但集装箱化的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此。例如,通过减少仓库闲置时间并加快向客户交付速度,集装箱化促进了制造商和零售商更智能、更精准的商业实践。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各地涌现,其产品能够在千里之外的市场取得成功。
现代集装箱船是高度复杂行业的核心。虽然船舶本身高度自动化,但岸上的计算机却能提前很久确定集装箱的装卸顺序。集装箱在岸上的精确堆放位置以及将集装箱送至收货方门口的陆路运输安排也同样经过预先编程。这一高效系统为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全新的可靠性,使本地制造商和商业街商店能够从地球另一端下订单,并确信他们的货物将安全准时地送达。
集装箱短缺
新闻
由于运输集装箱短缺,全球贸易公司陷入运输危机。据CNBC报道,近期航运成本上涨了300%。集装箱严重短缺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并导致在中国购买的商品交付延误。相关成本要么由零售商承担,要么转嫁给消费者。
目前,从中国到美国和欧洲的现货运费约为每集装箱6000美元,高于通常的1200美元。事实上,亚洲的短缺也导致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出现类似的危机,因为航运公司会尽快将集装箱改道运往东方。
专家将当前形势归咎于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目前,中国向美国和欧洲出口的货物数量远多于美国和欧洲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数量。中国经济复苏速度更快,因为去年第二季度,其边境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结果,集装箱在亚洲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滞留在西方国家。与此同时,制造更多集装箱也变得困难:疫情重创了钢铁和木材行业,而这些行业是生产集装箱所必需的。
集装箱短缺问题自去年12月就已暴露。中国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失衡进一步加剧,空箱在北美积压。这不仅导致中国商品(例如电子产品)短缺,还引发价格上涨和交货时间延长。
市场参与者认为,集装箱短缺可能发生,尤其是由于疫情导致的需求延迟。另一个原因是亚洲生产商和美国消费者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已停止从美国购买商品,而美国仍在从中国购买,因此集装箱运往美国后就回不来了。